WFU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你嘴巴好臭!


作者:姚泓汎



「醫生,我有口臭,是不是牙周病!」

「醫生,我去吸牙縫都會有臭臭的味道耶!」

臨床上很常遇到因為口臭求診的病患,而治療口臭首先要知道口臭的原因,可以分成三類:(部分內容整理自新竹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朱立箴醫師部落格:我有口臭!)


生理性


生理性口臭多半是暫時性口臭,例如:

  • 剛睡醒時嘴巴氣味較差,因為睡覺時口水分泌變少,口腔自我清潔的能力也比較差,細菌易孳生,但在刷牙之後就可以改善。
  • 吃了重口味食物,如大蒜,或容易發酵的食物,如牛奶,如果能養成餐後刷牙的習慣就可以改善。
  • 菸、酒、檳榔都可能造成口腔異味的產生,戒除後就可以改善。
  • 許多藥物如抗組織胺、利尿劑等,會有口乾的副作用,因為口水分泌減少所造成,在停藥後就可以改善。


心理性


覺得自己有口臭問題,但實際上並沒有,可能和精神因素有關。


病理性


口腔疾病


口臭有八到九成是口腔疾病所引起的,建議先尋求牙醫師的幫助。

  • 若是牙周病,要接受牙周病治療。
  • 若是蛀牙,要做蛀牙填補或根管治療。
  • 若是不合適的假牙,要拆除舊假牙重新製作。
  • 若是清潔不當的活動假牙,要徹底執行假牙清潔和保養。

呼吸道疾病


如鼻竇炎、鼻咽癌。若非口腔和牙齒的問題,則可以在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幫忙。

消化道疾病


如胃食道逆流,也可能產生口中異味。

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腎臟病、肝病等疾病都可能造成口中異味。


如何改善口臭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避免口腔細菌孳生,多喝水以及維持正常作息和飲食。

如果問題還是存在,則先尋求牙醫師的協助,假查是否是口腔和牙齒的疾病,找出病因並且完成治療。

如果排除口腔和牙齒的疾病,則可以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檢查是否是呼吸道的疾病,找出病因並且完成治療。

如果問題依然存在,則必須考慮是全身性疾病或心理性因素。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流》:時代的眼淚


作者:姚泓汎



魚:「只因為我活在水中,所以你看不見我的淚。」我們都像是活在水中,流著他人看不見的眼淚。

這是在封面那地闊天長的的景色和充滿孤獨感的書名後,左上角的兩行文字,而以上,就是買下《流》的理由。原本以為這是部歷史小說,有著時代沉重的包袱,但其實用刻劃著歷史痕跡的青春小說來描述更適合。

時間是在1976年,蔣公駕崩那一年開始,相對於國家大事的小事是主人翁的祖父也遭到殺害,這卻是主人翁人生的大事。祖父的過世,糾結了一生,在炙熱的青春綻放的時期,總蒙上那一層濛濛的灰,學習、叛逆、瘋狂、聯考、愛情、兵役、工作相繼伴著時間軸從生命流過,追查兇手依然是心中無法輕易放下的重量。

字裡行間雕刻出的時代痕跡,是寫實地可以讓人身歷其境,即使那是從我出生前到還不會有明確記憶之間的故事。從國共內戰開始,戰火下的仇恨和氣概,生離死別的殘忍,而後國民黨戰敗偏安台灣,從戒嚴到解嚴,一跨好幾代的思鄉情懷,以未曾體會過的角度窺視。

書頁裡生動的那時的建築、街道和生活,彷彿在現代的印象中留下影子,也隨著主人翁成長途中的顛簸,逐步抽絲剝繭地探查祖父命案的真相。不免有一些穿鑿附會的傳說和民間信仰,或許是在動盪不安的政局下,小老百姓生活的寄託;而那青澀卻也沉重的愛情,在逐漸撥雲見日的案情發展下,成了錯綜複雜關係下的犧牲品,也成了另一件糾結的大事。

堅持著倔強,還有無與倫比的勇氣,真相最終是水落石出了,而眾人也都唏噓了,兩塊陸地的分裂是假的,兩份感情的真切是真的,放下了仇恨之輕,放下了情感之重,故事就開始有新方向了。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窗外的世界


作者:姚泓汎



女兒因為生病住院幾回,短暫的入院出院時間雖不長,但那幾天內總會在同個樓層重複看見被困著,悶到發慌的病人,一直走著走著。

住院時,女兒很喜歡去遊戲室看書,偶爾會遇見一個小弟弟站在窗邊往外看,他跟女兒差不多大,身上卻充滿老成的氣息,女兒邊跑邊亂叫時,他只是靜靜地看窗外,當看到遠方飛機起飛降落時會興奮地喊出聲。 

忽然想到,不知道是不是刻意挑選過,這樓層所有公共空間的玻璃窗,往外看到的盡是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唯獨遊戲室裡的玻璃窗,看到的是遠方山景和藍天白雲,有遼闊的視野,不會被大樓狹隘了視角,面對著機場的方向,可以看到無數飛機的起降。 

在我們不常注意到的角落,散落一些我們不太常聽說的故事,看飛機的小弟弟,帶著生病的身體,渴望醫院外的一切,三歲的心臟承受了多少情緒,卻也勇敢地跳動。 

這些相遇不是巧合,不是緣分,而是他一直都在,而存在也是他最大的無奈。只希望享受平凡能成為每個人都有的權利。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失衡的預防醫學


作者:姚泓汎



預防醫學開倒車


兩個颱風過去之後,暑假也真的徹徹底底地結束,這兩年來對暑假的感受特別明顯。更早之前的暑假,會有很多學生族群要拔智齒,還有開學前大量的家長帶著小孩和學校的口腔檢查單來做檢查。

雖然這種強迫式的檢查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也確實被動地養成口腔檢查的習慣,對於預防醫學遠遠落後的台灣來說,或許是一線生機。




很可惜地,我們的主管機關明白地說目前的保險制度,只給付「疾病治療」,不給付「預防保健」,的確就法規來說,是的,可是當衛生主管機關變相反對「預防勝於治療」觀念的推廣時,要怎麼期待疾病盛行率有顯著下降?

依照這樣的邏輯,有幾種情況:
  • 如果主訴是牙齒有問題,是可以使用健保看診的。 
  • 如果主訴是想檢查牙齒有沒有問題,是不能使用健保看診的。 
  • 如果主訴是想檢查牙齒有沒有問題,牙醫師也真的檢查出問題並治療,這是詐領健保。 
後來發生的事是,多數院所都收到新的公文,請院所自行估算詐領健保的量並繳回。(當然這又牽涉到總額制度的騙局,即使因為口腔檢查單讓申報點數上升,賠上的還是點值,健保署沒有額外支出,又多了一個理由向牙醫師追扣。)


預防才是最好的治療


再怎麼樣大家也都認同,能夠預防疾病的發生才是最好的醫療,也絕對是最節省醫療費用的方式,很遺憾地,目前的環境還是沒能踏出那一步。

三不五時被拿出來炒作的牙科初診X光問題,也是一樣,這些鼠目寸光的主管機關總喜歡派人到各院所假裝是病患就診,只為了蒐證是否在看診前先拍全口X光片,依照健保署的邏輯,牙醫師必須先看過病患認為有需要才拍X光片,而所謂的「有需要」,其實暗指著有疾病徵兆出現,但站在預防保健的立場,無論如何都是需要拍X光片的,試想:
  • 如果有一個病患下顎骨內有惡性腫瘤,口腔內沒有出現牙齒被腫瘤影響的徵兆及任何不適,在看完口中狀況後,牙醫師會認為「有需要」拍X光片嗎? 
  • 如果在很久的將來,惡性腫瘤出現症狀而被發現,當初不拍X光片檢查的決定,需要負起責任嗎?

預防保健和臨床治療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但就健保給付項目來看,醫療資源分配極度不均,這部分的推廣和施行是遠遠落後給大多數國家的,失衡的制度和主管機關難辭其咎。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互聯網上,你在何方?


作者:姚泓汎





「路」的類別


八百年前,成吉思汗透過陸路花了五年從蒙古征戰至中亞;五百年前,哥倫布透過水路花了七十天從西班牙航行至美洲,而如今,地球村的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在一秒內到世界各個角落。



互聯網時代


從嘟嘟嘟的撥接聲開始,我們踏進了全新的訊息交通網,有幸處在資訊炸裂的時代,見證這虛擬的架構在短時間內蓬勃發展,而且不停突破,何其榮幸。

傳統的資訊傳播,形式是輻射狀的,我們像一個接收者,是被動地接受一個很明確的資訊中心散播的訊息,如果要接受不同類型的資訊就必須再找到一個新的資訊中心,並進入輻射範圍,而在互聯網上,每一個人除了是接受者之外,還可以是主動的資訊中心,在這種規模下形成網狀結構,但大家都可以是資訊中心的情況下,也意謂著不會有明顯的資訊中心。



聽說讀寫


網狀架構下,一開始每個人都處在一樣大小的節點上,地位是相等的,發聲的音量也是相等的,而我們必須做的即是,讓自己的節點成為一個明顯的資訊中心,也就是強化個人品牌。
強化個人品牌的方式是聽說讀寫,分成靜態跟動態兩個層次。

首先,我們仍然必須是一個優秀的接受者,靜態方面可以透過大量閱讀來充實自我,這是讀的能力。由於互聯網資訊傳播的速度極快,互動可以是即時的,在動態互動上要具備聽的能力,這是一種感受和分析的能力。

成為優秀的接受者後才能成為良好的資訊中心,靜態方面可以透過寫作傳遞知識或表達感受,這是寫的能力,而動態互動方面,則要有說的能力,這是表達和溝通的能力。

在互聯網上,我們必須無所不在。


服務與大便的迷思:服務業的污名化和專業的價值


作者:姚泓汎



醫療是服務業?


到底醫療算不算服務業呢?這個問題大概在每一次的醫療糾紛或醫療暴力中都會被憤慨地拿出來爭論一次,而爭論也只是兩派人馬站在自己立場各自表述,然後又因為沒有共識而不了了之,但身為一個知識分子,總能實事求是地從定義中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吧。


三大產業分類法


對於產業的認知要追溯到國中地理關於產業的章節,課本明白地告訴我們:
  • 第一級產業,又稱農業,直接利用自然資源的生產活動,包括農、林、漁、牧業。
  • 第二級產業,又稱工業,利用各種原料所從事的製造活動,如製造業、建築營造、水電工程、水泥製造等。
  • 第三級產業,又稱服務業,為人們提供各類服務的活動,包含金融保險業、批發零售、運輸通訊、仲介等,其中商業是最普遍的。

關於這段敘述,基本上就是英國經濟學家 Clark, Colin Grant 所提出的產業分類法,照這一個定義來看,醫療業還真的得算在服務業中。


國際標準產業分類體系


也許把這麼多的產業這麼概略地分成三類太過簡略,其實聯合國早在 1948 年就制定了國際標準產業分類體系給世界各國參考,而行政院主計總處也有行業標準分類,依大類、中類、小類做細分,大類共有A到S等19個,從內容來看,G大類到S大類是屬於Clark, Colin Grant 所提出的第三級產業,而Q大類,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在名稱上被冠上服務業。

在Q大類內,分成三個中類:
  • 86中類:醫療保健類(很有趣的是在 105.03.24 的第十版修訂之前,都叫做醫療保健服務業,難道是因為社會氛圍的關係偷偷把服務兩個字拿掉?不過在定義中還是寫著從事醫療保健服務之行業,如醫院、診所、醫學檢驗及其他醫療保健服務等。﹞
  • 87中類:居住型照顧服務業
  • 88中類:其他社會工作服務業

以如此詳細的定義和規範來看,是的,醫療是服務業。


醫師誓詞


但醫療是神聖的,憑什麼是服務業?當我們重新去看醫師誓詞:

「准許我進入醫業時:
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
我將要給我的師長應有的崇敬及感戴;
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
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的顧念:
我將要尊重所寄託給我的秘密;
我將要盡我的力量維護醫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
我的同業應視為我的手足;
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見或地位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我將要盡可能地維護人的生命,自從受胎時起;即使在威脅之下,我將不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道。
我鄭重地,自主地並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約定。」

第一句就告訴我們要為人類服務,照這麼說,醫療不管情理法,都是服務業。


服務業不該被汙名化


確實,付出知識、技能、時間或勞力等等無形的東西換取報酬,就是貨真價實的服務業。只是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服務業是如此正正當當且值得驕傲的,大家卻是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把服務業當成貶義詞。

更早以前我們似乎對於服務業並不會特別的關注,或許是從某個股價從500多掉到100多,董事長也被內鬥逼退的餐飲集團大鳴大放的時候開始,以卑躬屈膝來定義顧客至上,從此把服務業和消費者平起平坐的地位,打落谷底。


服務別人不是討好別人


錯誤的理解讓人們好像制約一般,說到服務業,頭就低下去,膝蓋也跪下去,其實不管是醫療業或其他服務業,跟其他產業相比就是多了更多的溝通和互動,有了互動就會有摩擦、有誤解,在這過程中,態度成了連結的關鍵,不是說不低聲下氣就代表態度可以高傲,人與人相處本來就依賴彼此的尊重,並沒有誰高誰低的問題,這樣就足夠了。要說唯一的差別只是在緊急狀況時,醫療業是一種不能拒絕病患的服務業。

說穿了服務業只是一種販賣專業的產業,你可以選擇把專業價值當成賣點,也可以選擇把卑躬屈膝當賣點,都是自我價值的選擇。想想那些排隊名店(或根本只是小攤販),臉臭得要死還是有人買帳,而如果你走進一家服務態度極佳,但餐點卻難吃得像大便的餐廳,任誰也不會想為了享受服務再去吃一次大便。

跳脫這些迷思,想想自己品牌的價值要建立在什麼之上,才是根本之道。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資產與負債


作者:姚泓汎





不單純的資產與負債



論資產與負債,可以簡單地以加法減法思考,資產減掉負債等於價值,就如同日常所見的交易買賣,收入減掉成本等於利潤,可是這麼一個簡單的等式卻不是如此單純,尤其在人生。


資產可能是負債,負債可能是資產


曾以為資產是擁有的,負債是虧欠的,但在第一層意義需理解的是,我們以為的資產其實可能是負債,而負債可能是資產,好比「酒精」,也許是資產,恣意下肚,酒酣耳熱之際,回收了麻痺的快樂,但在酩酊之後,翻腸攪肚之際,吐的都是未來的健康,留下長期的負債,這是關於內在的本質分析。


資產變成負債,而負債變成資產


在第二層意義上,資產跟負債可能產生轉變,我們以為的資產變成負債,而負債變成資產,好比「身體」,健康的身體和無盡的體力都曾是我們最好的武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在環境的改變,漸漸地產生衰老、疾病,拖累我們的腳步,曾經的資產漸漸轉變為負債,但在這同時,腦袋和心靈,很可能從負債漸漸地轉變為資產。這是關於外在的環境變化。


同時是資產與負債


最後第三層意義的思考,當我們評論資產與負債時,有很多東西,具有雙面的性質,它的身分決定於我們如何看待,好比「時間」,它是公平的,大家都擁有,大家都是一樣的,有人積極的運用,榨乾任何一點時間能產生的價值,不願有任何一秒,逸散在空氣中,最終換回最大化的報酬;一定也有人視時間為糞土,玩日愒歲,讓時間如磚牆般剝落,掏空自己。這是關於自我的價值選擇。


謹慎分析,隨時調整


人生的資產與負債,除了要深入思考內在本質,還要承擔外在環境改變的風險,當然也能逆向利用環境,最後是自我價值的選擇和堅持。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醫生,可以不拍X光嗎?


作者:姚泓汎



牙齒就像冰山


當你看見一座自由漂浮的冰山,其實只看到它的10%,其他的90%都在水面下。牙齒也是這樣的,張開嘴巴可以看見牙冠,但那些在牙齦、齒槽骨裡的牙周韌帶、牙根和其他解剖構造,還有那些在牙齒裡的神經,通通看不到。

如果檢查牙齒只用眼睛看,很有可能漏掉90%潛在的問題。


X光真的很可怕嗎?





從數字來看,每天走在路上接受各種射線的量差不多是一張牙科根尖X光片,如果拍一張根尖X光片是危險的,那每天出門都是一種致命的行為;而一張牙科全口X光片的輻射量,略低於台灣日本來回一趟在飛機上接受到的輻射量,如果拍一張全口X光片是危險的,那千萬不要出國玩了。


輻射線不是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嗎?


輻射的確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但必須達到一定的劑量。

  • 胎兒畸形:10萬微西弗
  • 誘發癌症:10萬微西弗
  • 噁心嘔吐:100萬微西弗
  • 50%死亡率:400-600萬微西弗
  • 99%死亡率:600萬微西弗以上
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的報告,10萬微西弗以下的劑量屬於低劑量,幾乎不可能造成身體功能傷害、胎兒畸形或誘發癌症,這已經是一萬張全口X光片的劑量了。


牙科X光安全防護


X光有直線前進的特點,拍攝時都是對準牙齒,並不會自行轉彎去傷害其他部位,再者,拍攝時都會以鉛衣和頸圍保護身體其他部位,更加確保檢查的安全性。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關於看牙這件小事


作者:姚泓汎



關於看牙這件小事,會不會是人生中的大事?

幾個月前,一個前助理私下問了我她媽媽的牙齒問題,其實對於牙齒狀況和治療倒也沒什麼好說的,幾乎所有牙醫都會給出一樣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而這也在她預料中,在問我之前,她媽媽已經到其他診所諮詢過了。 

幾個月後,偶然想起又問了問,結果這件事一直被擱著,原來比怎麼治療更令人頭痛的問題是給誰治療,而為了這件事,助理的媽媽必須要先去拜拜,當下覺得看牙須知是不是少了這一項。 

「哈,要先擲筊問問要給誰看嗎?」

 「就是我媽很相信運氣這種東西,看醫生有時就是給厲害的看,但如果剛好這時他的狀態不好或綜合其他零碎的因素影響,還是會走向不好的結果。」 

談論到運氣,好像難免落入哲學的範疇,但事實上早已有很多探討運氣的科學研究。 這一點也不言過其實,碰巧最近一個病人投訴的案例也是如此,投訴內容是洗牙洗得很痛,以前洗牙都不會,撇開滿口浮腫的牙齦和堅硬的牙結石不談,當天確實因為在之前的治療延宕,已經讓準時到病人等了三十分鐘,不得已先暫停手中的病人,跳台看這位第一次給我看診的病人,在趕時間的情形下先做洗牙,過程中沒有太多休息,結束時也沒有衛教,盤算著下次回診再做補強,最終導致這樣的結果。

之所以會被認為是運氣問題,是因為只以單一事件或個人為主體,當系統性地去看事情時,其實就是機率,把極好的事和極壞的事放在軸的兩端,自然形成常態分佈。

當然這也不是為了自己的疏忽找理由,仍然必須藉由不斷努力降低機率﹝或運氣﹞造成的影響,只是當立場對調,覺得自己運氣差,遇到不投緣的病人,心理上倒也比較過得去。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作者:姚泓汎




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跟許多前輩一樣有相同的疑問,上過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後,有必要再上簡報相關的課程嗎?當然,這問題的答案最後是無庸置疑的,只是在當下還是暫且擱置。


相同的核心價值


這兩堂課的確很適合去細細品味相同和相異處。若要說它們相同,還真的很相同,因為相同的是核心價值,身為一個專業人士,應該用最簡單的方式,將自己的專業,有效的展現,吾道一以貫之,自始至終,都以這樣的精神,展現在各個細節裡。


相異的表達方式


若論相異之處,則是傳達資訊的量及複雜度,包含各種專業都是,簡單地說,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像在學習以相同的語言說故事,怎麼讓聽眾享受故事,而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則像是以不同的語言說故事,所以重點是在說故事之前必須先翻譯,先了解整理不同語言和它的文化可能有的差異,再緩緩說給聽眾聽,這些了解整理再傳達的過程就是透過圖片、表格、影像,在各個專業領域中的大量數據必須透過精煉過的圖片、表格、影像,才能精準傳遞想傳遞的資訊。


互動實作


實作的兩個小時,依然是戰鬥般緊湊,按下碼表到按下送出,依然驚心動魄,被腎上腺素逼出的進步,和世界級的高手面對面互動出的進步,分分秒秒都能脫胎換骨,不得不說,與其盯著螢幕陷入漩渦般地盲目思考,不如享受被瞬間戳破盲點的快感,很高興在這種氣氛下的學習,經過兩個簡報課程,也對於這項工具有更好的掌握度,也很高興得到了一個獎,算是對這陣子的跨界學習小小的肯定。


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課程的安排,會發現兩件重要的事可以從中得到解答,「我為了什麼做簡報」和「簡報能為我做什麼」,問題的答案是在五花八門的簡報技巧中容易被忽略或省略的,這是以學員的身分看簡報課程,所得到的小小體悟。

簡報浪潮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市場上也是百家爭鳴,有幸在這浪潮中學習的同時,也必須認清學習的目的,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工具輕鬆地傳遞訊息,無礙地和別人建立連結,進而產生共鳴,再由時間的推波助瀾,去建立個人品牌。

在校長過往的經驗中,看見這一套機制的良好運作得到體現,雖說校長在台上謙虛地說是一個幸運的機會,但也不得不說這是實力的蝴蝶效應,一樣的機會,在不同人身上也許只是換來戛然而止的扼腕,一直都很喜歡每個課程最後的職人系列分享,各種人生的茫然可以在這些分享中找到一些線索,或一點方向,總在分享結束的那一刻,出現一種想法,我好像也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