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泓汎
我把他抬起來,他的皮膚黏在我手上。我告訴他:「親愛的,幫我一下,你自己用手臂或手肘盡可能撐著,我幫你理順床單,把皺的地方弄平。」床單只要稍微打結,他的身上就已經出現傷口,我把指甲剪得短到流血,才不會不小心割傷他。
在醫院最後兩天— 我抬起他的手臂,感覺骨頭晃來晃去的,彷彿和身體分離。他的肺和肝的碎片都從嘴裡跑出來,他被自己的內臟嗆到,我用繃帶包著手,伸進他的嘴裡拿出那些東西。
序幕就從核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救援的已故消防員遺孀,寫給丈夫的一封信開始,很直接地從字裡行間的驚恐,構築出當時那個環境的畫面,就像書本封面一樣的死沉黑。
這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作品,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其實非常難看懂,通篇只是一則一則的訪談,詳實的紀錄下來,關於車諾比核災相關的人,所歷經的一切,就像是聽著錄音檔打出逐字稿一般,有時甚至是不太通順的語句,或許能看出心有餘悸的感覺。
1986年,我出生的前一年,在車諾比發生核反應爐事故,是史上最大的慘劇之一,對於這個事件沒有太深刻的了解,但車諾比三個字卻記得如此清晰。
這些被訪談的對象,有些是親身參與,有些是參與者的親人、朋友,在這場事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有著悲慘的故事,從這些鉅細靡遺的描述中不難想像這些人心中難以抹滅的傷痕。
第二次閱讀這本書時有更深刻的畫面,將這些描述的脈絡整理成寫實的劇本。一場鉅變區隔出兩個世界,車諾比成了一個獨立世界,那裡的顏色是不一樣的,而且無法偽裝,曾以為走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忘卻那一天的痛苦,沒想到外面的世界早已沒有車諾比人容身之處,因此又回去了。
而外面世界的人們,有些出於自願,有些是不得不,有些是不知情,尤其在當時共產黨統治下,資訊總是不透明,甚至是假的。進入了災區,收拾不該是他們收拾的殘局,而一樣的,只要曾經屬於車諾比,再也回不到外面世界。有多少無謂的犧牲,在那個歷史軌跡上發出悲鳴。那些悲憤的小事不勝枚舉,只是都被埋葬在那受汙染的土地下。
描繪出這個悲慘世界,真實感受了核傷害的面貌,一直以來,都過於小看核能,這種人類完全沒有能力能夠掌握的力量,也沒有籌碼去賭它反噬的一天,歷史教訓已經在日本福島重演,即使如此,人類仍不覺得自己正重蹈覆轍。
跟當時的蘇聯一樣,人民選擇相信政府編出來的謊言,不恐懼是因為看不見,但看不見不是不存在,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在無形中就傷害你的,甚至怎麼死的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