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貳零壹玖

作者:姚泓汎




你給我聽好。1995年,從不知道那個你的背包會載滿紀念品和患難,踩著單車以為背的是燦爛,時光倒流二十年,沒有預感這樣的月黑風高。2005年,走進浮誇的天空,多少迷幻的視野在閃爍,煙味揮之不去,然後怎樣,因為想哭而低頭,卻發現路一直都在。2015年,好久不見的十年後,這陀飛輪擺盪的是心的距離,不如這樣吧,說句對不起謝謝,對不起的是你對過去的內疚,謝謝的是過去對你的淘汰,而如今可以了,即使全世界失眠,你還是能關上床頭燈,擁著穩穩的幸福入睡。給你,2016的你。而我,2017的我,經過了四季,只想對你說,別怕,讓我留在你身邊,都陪你度過,那些夢想之外的醜陋,和醜陋醞釀的黑暗。換季之前,放下現實武裝的沉甸甸盔甲,換上披風,去飛。到那個雲裡的高度去看,從前愚蠢的我們,漸漸成為我們自己瘋狂的朋友,我與你常在。

悲傷的時代,絕望的世代,就用高風險的特立獨行,當世界清明的腦,和清澈的眼睛。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雜,碎,噹噹噹。


作者:姚泓汎



在平交道前放慢車速,直到停止在已經放下的柵欄之前,而後又有一堆機車簇擁往前,包抄在車子左右,在平交道的另一側佔滿人群,望向右側,手裡拿著估計價值不菲的專業相機,引頸期盼,周遭迴盪著的是急促的噹噹聲。

離開高雄很久之後,幾乎忘記這種極度放空,在平交道前望著柵欄,看著火車急嘯而過的感覺,那瞬間時間像被斷開,兩側柵欄之間在加速,其他的都是靜止的,直到柵欄升起才回到真正的世界。

那是高雄鐵路地下化的前一天。

對於鐵道並沒有狂熱的追逐,但在青春路上卻有大片風景鑲嵌著,多半在高雄、鳳山和大寮間往返。

記憶最深的是普快車上的晃動,列車走得很慢,各種電影情節般跳車還有跟火車賽跑的傳說都曾聽說過,普快車廂是沒有門的,會有一條鐵鍊形式上的阻隔車廂內外的世界,裡面的世界總是熱氣騰騰,車廂裡沒有冷氣,窗戶都是開的,頭頂上也有電扇在轉著,依然驅趕不了被擠出的熱氣。而車廂外是慢速退後,晃動的世界。

也不記得哪個時刻起就看不到普快了,是在匆忙趕區間車的日子中偶然發現。那時在高雄火車站前補習,都是九點下課,最接近的兩班車是21點18分和21點39分,21點39分的車總會被成群的下課學生塞爆,為了趕21點18分的區間車,就得一下課就從九樓走樓梯,邊跑邊跳,離開補習班的大樓,跑向隔壁的車站,進站,上車,喘息。

來不及的時候,站務員就把閘門打開,在遠方就看到他揮揮手示意直接過去,到了下車那站再補票,他們也不會刁難,這是學生的日常,也是他們的日常,彼此都習以為常。

有時搭到鳳山站,有時搭到後庄站,鳳山是大站,要出站時總有長長一排的人要補票,後庄站則渺無人煙,通常到站後都沒有站務員,閘門開著,有個鐵盒,只要自己把車票放進鐵盒走出站即可,至於沒有車票可以放的,就對空氣說聲謝謝走出去。


最後一次搭車是高中畢業後到指考前,結束衝刺班的那一天,對心儀的女生告白失敗之後,一起走到二樓閘門前,我進站而她留下,不再回頭的走向月台,那時沒有淚。

後來再回到火車站,是因為當兵懇親假收假的集合地點在後站,這時就有很多淚。

多年以後,沒有平交道了,沒有噹噹聲了,沒有窗外退後的建築了,不用教小孩停看聽了,把回憶藏到地下去,還是繼續前進。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混世魔王毛澤東》:劉曉波對毛澤東及毛時代暴政的批判


作者:姚泓汎



說起毛澤東就想起「風從西邊吹來,猜人名」的骨灰級笑話,然而真真實實的那位毛澤東對中國及世界的所作所為,就不是那麼好笑了。

書頁間,有種既視感,那座動物農莊裡的豬不知在何時已從四腳走路變成雙腳走路,身旁簇擁的狗群驅趕無知的羊群,喬治歐威爾筆下的悲劇又再次發生,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難理解,史達林和毛澤東的獨裁師出同門,一脈相承。

喬治歐威爾的筆尖沾的是隱形墨水,而劉曉波的筆尖處處見血。從「混世魔王」四個字就明白揭露劉曉波對於毛澤東的批判力度,意外的是劉曉波的文筆有刀刀見骨的尖銳,卻沒有毫無起伏的堅硬,讀來甚是藝術。

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混亂夾雜了各式獨裁,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法西斯獨裁,史達林和毛澤東的共產獨裁,彼此利益和權力的糾結已經編織成網,還有和民主國家之間的衝突和算計,寫出了屍橫遍野的悲慘歷史。

多少人假藉社會主義之名,行獨裁極權之實。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思想皆有嚴格的辯證,詳細精準的對他所用的詞語定義,並且闡述在什麼樣的背景和條件下產生這樣的思想,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事實上已不是馬克思風格的輸出,簡化背景描述和嚴格定義後的簡略思想版本,已經很容易被誤解,再者,毛澤東在這簡化的版本之中只擷取了階級鬥爭,讓階級鬥爭從手段變成目的。

這樣的手法惡劣但有效,尤其操縱的對象都是一些沒有思辨能力底層百姓。這又有種既視感,各種標題殺人、斷章取義、帶風向的新聞,都是如此,歷史影響生活,生活重演歷史。

歷史都是活的,所以劉曉波說毛澤東還未死去。繼任的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是一黨獨裁的受益者,反文革和反毛澤東的改革也只能止於清算毛澤東派的黨羽,而不能清算一黨獨裁這個背後真正的原因,因為利益和權力藉由此生,而到了習近平,則是開始看到到一黨獨裁到一人獨裁的帝制樣貌。

共產獨裁對世界的傷害遠大於法西斯獨裁,不管史達林的蘇聯或毛澤東的中國,看似都是與民主政體站在對立面的,卻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寄生於同盟國,而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卻始終在民主國家的對立面。再者,共產獨裁掌握經濟命脈,集權程度更高。法西斯獨裁從興起到被殲滅不過數十年的事,但共產獨裁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依然左右世界局勢。

二十一世紀以來,美國為過去的靖綏帶來的後果道歉,俄羅斯為對世界造成的災難道歉,世界各國紛紛反思,但天安門上的畫像依然高高掛,如同台灣島上的獨裁者蔣中正,畫像、銅像隨處可見,實在悲哀。

毛澤東壞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果沒有過人的本領也難達到,只是過去都是過去,過去的血乾成血印,抹去不了曾經,但跨過它成為新的腳印卻是不得不。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阿里鐵軍》:地表最強互聯網銷售部隊精實鑄鍛法


作者:姚泓汎



剛好馬雲就在九月宣布一年後要接棒,阿里巴巴這個霸王物種會如何演化,絕對是商業生態鏈的關注重點,也幾乎是全世界注意的焦點。 印象中,阿里巴巴的壯大是沒什麼印象的,從淘寶搭上光棍節的大放異彩,從各式的馬雲語錄充斥各種媒介,從那些聽來的乞丐乞討也刷手機條碼的行動支付傳說,慢慢拼湊出一個商業帝國的面貌。

書裡寫的是阿里巴巴一些傳奇人物的故事,有基層的員工,有管理級的人物,他們從無到有打拼的點點滴滴,時間軸上的推移看出阿里巴巴日漸壯大的脈絡,這些故事的編排也是在點出阿里帝國從創立到今天的成長和所經歷的困難。 成長總是伴隨新產生的問題,公司從小變大,員工從少變多,漸漸會遇到的問題,這可能都是在每個公司發展的過程當中會遇到的,重複的克服新產生的問題,漸漸把公司推向高峰,這些故事是我們能借鏡的。

 「企業文化第一,價值觀第二,其次是能力。」這是阿里巴巴招募直銷業務的準則,其實這樣的觀點聽來就像是虛無縹緲的口號,心裡知道它的確是很重要的核心理念,但在日常觀察中,就是每家公司都很會喊,網站首頁都很會放,可是到底有多少公司在實際執行上,真的匯集出這種忠貞不二的認同,其實大家也心知肚明。

從一開始的獨孤九劍「創新、激情、開放、教學相長、群策群力、質量、專注、服務與尊重、簡易」到後來的六脈神劍「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化,誠信,激情,敬業」,其實都很適合大圖輸出貼在牆壁養灰塵,但阿里巴巴卻是很紮實的列入考核,比重高達五成,考核表分成一到五分共五個等級,各自有具體描述的行為準則,做到什麼行為才能拿到什麼分數,很具體的把空虛的口號轉化為實際的行為。

乍看之下覺得好像很誇張,深入去想卻想起《羅輯思維》180集中,黃執中說了兩段話,「我們的目標是要在透過高度團結的創新,與充滿戰略優勢的設計下,取得全球太空工業的領先地位」和「未來10年,我們的目標是把一個人送上月球,再把他活著帶回來」,相信後者的太空工業會有更好的發展,而後者就是1961年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所發下的豪語,如果他當時的發言是前者會不會就沒有1969年登陸月球的事情發生? 口號都是虛幻的,聽不懂那就直接去做可以得到五分的那件事。

能成功建立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都能有非凡的成就,例如《惠普人才學》提到的惠普精神,透過什麼方式去建立文化,還有徹底的執行和長久維持才是重點。

有別於惠普精神和煦的溫柔,阿里鐵軍苦大仇深又披荊斬棘的硬底形象又是截然不同的樣貌,他們傳統的努力型態跟衝在浪頭上的商業型態又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這很有趣又有種不能說的不正確,張忠謀、郭台銘這些典型成功者焚膏繼晷式的奮鬥史相對接近阿里鐵軍的精神,但在「勞基法世代」其實是飽受批評,淪為世代鬥爭的幹話,但在他們打拼的年代或許很剛好可以鑲嵌進1999年大陸正要起飛的背景中,完整的解釋鐵軍的黃金年代。

在經營和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總有一些問題和困難是每間公司都會遇到的,這一則一則的小故事,可能都是企業瓶頸時的錦囊妙計。不久前還在思考,以每月業績當作奬勵標準時,總是會遇到月底為了達標的灌水業績,或是將業績集中在大月而產生的大小月業績不平衡狀態,很恰巧就看到阿里巴巴解決的方式,將業績奬金延後發放,次月業績決定上個月業績奬金的發放比例,才能一直延續業績的高峰。

後來的淘寶、支付寶都有了更好的表現,但也不得不說,在阿里巴巴創業初期的阿里鐵軍所打下的基礎,是後來開枝散葉的養分。這些血淚成書,是本歷史書,也是本工具書。


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小傢伙的日常劇本(十五)


作者:姚泓汎



「把鼻,妳聽那什麼歌?」

「背對背擁抱。」

「怎麼可能啦!這樣是要怎麼抱?!」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雜,碎,他死了。


作者:姚泓汎



他死得很突然,是預期中的突然,離去之後,才發現美好生命的凋零,是不管多麼緩慢鋪陳都無法入戲的反差結局,全都是我們一雙雙不甘心的眼睛,不願面對的真相,雲上、路西法、天使美化的淚,也不是就不痛了。

他選擇最辛苦的方式,留給他愛的人一抹輕鬆的笑,這是他無與倫比的溫柔,但其實,他沒得選擇,而他愛的人也沈重無比。

曾經帶他緩慢走過迴廊,他探頭探腦的踏著還不算掌握的太好的腳步,說著還不太熟練的字詞,偶爾點點那顆大光頭,那是處之泰然的快樂,即便生命多半迷茫在愁雲慘霧之中。

很多時候都以為好吧,就不去想那些事,一段日子後,就會自己好好的,可是讓人相信的無常的自癒能力,就在一個傍晚的悶痛中喪失,一股薄薄的憂傷裊裊而升,沒有那麼深刻但也隱隱作痛。

那時的第一個想法是不公平,現實教會我們而不得不屈服的那種不公平,努力、煎熬什麼的只是堆疊在過程,掉落一堆遺憾來拼裝結局,不幸總是過度集中。

對於死,一直都沒什麼感覺,不過是一種狀態轉換,從還能再見面轉換成永遠不會見面的狀態,其實生命中的許多人對我們而言也是活著死了,很難再有機會見面,但就是即使做了萬全的心理準備,也防不了那揪心的無助。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雜,碎,夜夜。


作者:姚泓汎



晚睡了一陣子,又回到一直以來的狀態,開始熬夜是從十五歲開始,為了唸書、打電動、談戀愛、失戀、工作,到最後是習慣,熬夜就像一種微醺的狀態,入睡前的嘈雜像手滑多倒進杯裡的酒,沉澱出更多迷濛的美感,一直以來都是這樣。

二分之一的人生都是在夜裡闖,好像一種基因缺陷,日和光會讓人不專注,所以讀書、書寫和所有消耗專注的事物,都在找尋夜深人靜的時刻。即使有雨,敲在柔軟的黑幕上,都不覺得尖銳。

但那天被雨吵醒,已經忘記有多久沒有這種經驗,一方面是那種讓人喜歡的雨不常見了,一方面是內心也沒有以往的彈性塞進那麼多的呢喃而不覺得厭煩,醒來無法再睡也是不太熟悉的無所適從。

又有一天,再也無法入睡,那是一種既累又不累的感慨,就像既有又無的現實,突然想起約莫一年前和師父在八德路上的星巴克說的那些痛苦比較的事,回想起來真的不像話,痛苦的比賽裡比賽痛苦,贏了痛苦的比賽獎品是痛苦,其實真的不必這麼做。

這個年紀唉聲嘆氣的人生長人生短,好像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做作,但見識了一些不太順遂的生命,還是被混沌世界中的各種型態的魑魅魍魎給震懾,強說的愁說進心坎裡,最後發現養成的習慣不是真的習慣,習慣是自然而然沒抗拒的發生,而這種不安推動的清醒其實是令人恐懼的,漸漸浮出的黑眼圈像烙在漫漫長路上的灰暗,還無法抹去。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雜,碎,關係。


作者:姚泓汎



對於關係,直到現在我們都在時間軸上跳躍性傳導,如蘭氏結根深蒂固在人生的轉折點上,從永遠到未來,從未來到以後,從以後到明天,從明天到今天,從今天到當下,嘈雜不堪的低頻干擾讓我們的時間維度越活越小,防禦著觸碰不到的不確定性,這就是成長,看清和接受現實的無可奈何。

就這麼龜縮著,但也念念不忘想像力所能勾勒的美好輪廓,渴望讓它如此清晰,灌溉而長成希望。很累很累的日子裡,活的都是每個當下,不敢想的是未來,最常想的也是未來,只是後來都能帶著一種可有可無的淡然消極,睜眼看著每個天明到日落,一些捨一些得也就不留下痕跡在心上了。

葛大為有本書叫《如果可以,我只想告訴你快樂的事》那是在當兵時看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常常想起這本書的書名,內容早已不記得,但書名就是一種悲情的浪漫,過了幾個抑鬱的年頭,習慣了痛苦,也就把忍耐鍊成才華,然後付出,告訴誰或誰,其實我們都擁有許多美好,這也是我很想說卻不對自己說的事。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小傢伙的日常劇本(十四)


作者:姚泓汎



小傢伙的第一堂性教育課

「妳知道我們兩個跟爸爸有什麼不一樣嗎?」孩子的媽說

「他的腋下有那個毛。」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雜,碎,棒式運動十分鐘計畫。





作者:姚泓汎



最初是為了加強核心力量。

「不然來做棒式吧!」教練說。

就這樣開始每天做棒式運動的習慣。菜單很簡單,要從一分鐘或兩分鐘開始都可以,每天都要加十秒,目標是十分鐘,我說你開玩笑吧,教練說可以的,他都可以二十二分半,但記得千萬不要盯著時間看。

兩分鐘開始一路到三分半鐘,大概都是在很想放棄但絕對撐得到的狀態,也是自己預想中一定可以完成的目標。撐著的時候時間走的很慢,總是偷偷看時間,想著怎麼還有這麼久。

三分半鐘到五分半鐘,是進行的最順利的階段,或許是習慣了這樣的強度,也和痠痛相處的融洽,毫無懸念的完成每天的目標,也覺得還有餘力往上衝,但其實也才剛過目標的一半,這時回頭看那個苦撐的三分半鐘,好像完全不是一回事。

五分半鐘開始,已經有明顯的疲憊,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撐到十分鐘,隨著時間十秒十秒的加上去,但卻沒有像之前一樣感到越來越進步,只是每天很痛苦的逼自己至少不能比前一天退步。

為了避免專注於時間的痛苦,拿出手機開始玩遊戲,即使知道是錯覺,但還是允許大腦被欺騙,換得彷彿輕鬆多了的狀態。

時間到了六分鐘,已經是個瓶頸,汗已經滴到地板,全身都是濕的,第一次覺得可能撐不下去就是這時侯,汗流到手上後開始會滑,要用更多的力氣維持平衡。六分十秒時也一樣的狀況。

隔天,把電扇搬出來開到最強,從第一秒就開始對著臉吹,終於解決流汗的問題,也覺得開始大幅度的進步,大概就像完成今天的目標後,可以很有信心的說接下來的三天也都沒問題。

七分鐘達成。剛好一個月,也是每月量體重的時候,減了半年減不掉的體脂肪掉了1.5公斤,仍然維持運習慣,骨骼肌也增加0.4公斤,照照鏡子發現養了五年的肚子消了三分之二。

因為看見效果,更有動力撐下去,直接一天加二十秒。七分鐘上去其實都已經非常累了,在過程中,也常想著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十分鐘,尤其到了八分鐘後,剩下的都是意志力的問題,教練也說其實他到了八分鐘也很累了,只是死撐活撐的撐到二十二分半,並沒有因為一直撐而覺得變輕鬆多少。

八分四十秒的那天,感覺身體狀況特別好,本來都是用手機解真三國無雙的日常任務來轉移對時間的注意,因為覺得好像沒有那麼累,就比平常多解了一個,撐到解完後跳出看時間,竟然已經到了九分二十秒,當下便猶豫要停下還是撐到九分三十秒,舉棋不定之際就超過九分三十秒,乾脆心一橫直接稱撐到十分鐘,就此達陣。

從此每天就固定撐十分鐘,回頭想想,以前覺得撐五分鐘就已經難如登天,沒想到真的一點一點累積,卻覺得五分鐘實在是輕鬆的要命,而十分鐘依然不輕鬆,只是也真的不難。

對於困難的目標,就只要比昨天進步就好,即使只有一點點都好,時間都會幫忙的。

除此之外,在棒式撐完之後,其實還會再做側邊棒式左右各一分鐘,不往上加,似乎也很難往上加。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小傢伙的日常劇本(十三)


作者:姚泓汎



睡前音樂時間小傢伙選了牽掛。

「把鼻,這首是什麼歌?」

「牽掛。」

「牽掛是什麼的歌啊?」

「伍佰的歌啊。」

「也太貴了吧!」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理財小達人》: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


作者:姚泓汎



從史前時代的以物易物,到貝幣、金屬錢幣、紙鈔,再到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推演過程順應著交易需求和行為的複雜化,這是錢的動盪時代,但融不進時代裡的卻是人。

「無知地所求,羞恥於求救」是李宗盛《山丘》的歌詞,突然覺得很適合來描寫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對於錢和理財的態度,沒人教卻要求會,沒人會卻以為大家都會,如果真的會還要假裝不太會。

身在醫療界感受是最深的,你不可以說你想賺錢,如果你想賺錢,要找些「懸壺濟世」、「視病猶親」的包裝來掩飾,於是彼此以羞愧鄙視的眼神互相輕蔑,把整個社會的現實都包裝起來了。這樣粉飾太平好嗎?當然是不好,和善的面具下,偷拐搶騙就顯得陰險了。

飛行般的科技讓我們的教育顯得步履蹣跚,近乎停滯不前,好比一句「量入而出」在從前可能就足以把金流控管道盡,在以物易物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時代皆然,很現實的手上沒有東西就沒有辦法交易,外在條件自然的限制金錢的使用,彷彿都能管控的很好,但信用卡的出現就創造多變的金流流向,改變了交易的流程,不用先有錢就能買東西,方便和風險就像兩面刃,最後產生卡債風暴,不知掃過多少人的人生,因為如此才了解曾經自以為堅若磐石的金錢觀和理財方式,就像在沼澤上蓋高樓。

那沼澤還在,還是沒人可以告訴我們錢的世界運作的規則。

這套書是專為小朋友所寫,以小朋友的語言寫成,淺顯易懂,但大人來看也不會沒有收穫,複雜的世界裡,我們之中的大多數從未看清金融和經濟運行的軌道,只像塵埃茫然飄落於軌道之外,任憑宇宙的未知把自己隨意散落。

而即使似乎略懂,要怎麼把這些詰屈聱牙的硬知識傳給下一代也是重要的。

對於經濟和金融的基本知識,並沒有被放進基本教育中,那其實應該是跟生活能對接的知識,只是總是掛著堅固的外殼,隔著明顯的距離,讓人難以親近,談論這些專業的書籍卻常常用很難懂的語言來解釋很難懂的東西,反而通過這種簡單的中翻中,再套進生活中,由小看到大,可以不用懂艱澀的定義,卻理解真實的內涵。

這套書共四本,從「個人理財」到「家庭理財」,接著是「國家經濟」,最後「世界金融」,似乎巧妙對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自身的金錢價值觀建立,金流的掌握和平衡做起,而家庭就像個體基數的放大,還多了成員彼此的溝通和取捨。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比起個人和家庭的買賣行為複雜許多,也加入稅的概念,最後是整體世界如何平衡的運作。

懂得這些不是只是獲取生硬的知識,而是知道錢的世界中運作的規則,對於人生中錢財的趨吉避凶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台灣其實沒有那麼差


作者:姚泓汎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是對台灣現況最好的比喻,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書名必定會覺得好奇,但作者顏擇雅社長很快的就在序裡詳細說明。

台灣這個果園裡的一棵棵果樹,果實長得有高有低,長得低的水果舉起手來就能摘取,而長得高的果實則要想到辦法或拿到工具才能摘取,台灣的發展狀況,就處在這些低的果實都已經被輕鬆的伸手摘完,但卻沒有更好的工具去摘更高的果實。

顏社長開宗明義的說,寫書的初衷就是對於現在流行的「唱衰台灣」看不下去,於是針對種種對台灣現況的批判層層分析,提出解方。閱讀這本書爽度很高,或許是想法類似,但對於這些狀況卻又無法以自己有限的所見去說明,經過顏社長科學化的提出證據、考據背景,剖析實況並且提出建議。

很多篇章以中國和台灣做比較和討論,基於相對近似的文化、語言還有地理位置,交流互動是不可能避得了的,中國也成為時下最愛被拿來批判台灣的實例。

這一兩年來,中國近乎全面化的行動支付,被推崇成神蹟,彷彿已經跟台灣拉開十萬八千里的差距,根本成為「進步」的條件,台灣瞬間被打成落後區域。而真正去探討這個「進步」的背景,卻有很不尋常的軌跡,相對台灣從現金支付走向行動支付之間,還有個信用卡階段作為中間過程,中國因為保護主義不對VISA和Mastercard這些外商開放銀行卡清算業務,造成這種「青蛙跳」的特殊狀況,這是單純看「現在狀況」而不看「發展脈絡」造成的盲點。

旅行者觀點和社群則加速這種不夠客觀不夠深入的見解擴散。旅遊很容易看到一個國家進步繁榮的地方,那也是一個國家展示它想給別人看的地方,就如同談到台灣可能很多人會知道台北101,但台北101能代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嗎?諸如「人家已經進步到我們追不上的地步了」其實頗為偏頗,不是真的進入深層文化進入產業整體評估所說出的負責任言論。

的確有比台灣進步的地方,但就不談論那些更誇張的城鄉差距,不談論那些低端人口的生活樣貌了嗎?GDP高居全球第二,但人均GDP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光鮮背後的陰影只是藏的好好的。

而中國存在很多機會是事實沒錯,但這個事實只是經濟發展過程的自然現象,他們仍有無數低垂的果實,只要你肯伸出手就摘的到,這些果園主人對著在思考如何摘更高的水果的台灣敞開大門,很有吸引力,如同台灣也曾經有「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只是走過那個年代已經有新的問題要面對,三四十年後的中國也是得面對沒有低垂的果實可以摘的狀況。

所以中國不值得學習嗎?當然也不是,只是真的有那麼多可以學的嗎?倒要真的認真思考,為什麼面對自己的困境,所看的不是那些經濟文化發展走在台灣前面,經歷過台灣正經歷的問題甚至已經找到解方突破的國家?

台灣內部也存在許多牽一髮動全身的問題,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面臨知識水平的問題,需要高階人才就牽涉到高等教育的問題,錯誤政策導致辦學不力,教育方向不協調養成產學分離的斷層,都是成為限制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的潛在原因。

熱血、小確幸、投資自己、走出舒適圈這些熱門字眼,顏社長都從字義拆解到具體的脈絡解構都提出犀利的想法,不為批判,是為了看清這些字眼之所以出現所代表的時代意義,不要盲目追求,甚至誤解。

對於我們生長的環境,大家都希望它能繼續成長,在這一代確實遇到很大的瓶頸,於是漸漸變得悲觀,開始對台灣落井下石,單方面的酸言酸語,言語落下之際卻也沒有任何實際的建言。台灣有問題,但沒有病入膏肓,只是都還欠缺一個樂觀的心態去盼望它的轉型和再成長。


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小傢伙的日常劇本(十二)


作者:姚泓汎



親子樂園買了一張兩小時的入場券,還有一張大人陪伴票。

一小時五十分後,小傢伙依然意猶未盡。

「我們要準備回家了,時間快到了。」

「不要啦,我還要再玩一下。」

「沒辦法,時間到了就要離開,一個人只能玩兩個小時。」

「我們有兩個人啊,二加二等於四!」

「……」(差點被妳說服了!)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齒科觀落陽-小胖弟


作者:姚泓汎



看著小胖弟依然靦腆的笑著爬上治療椅,從椅子沉甸甸的晃動中,忽然發現他已經長這麼大了,一個念頭閃過點開電子病歷看看,初診已是五年前,他三歲的時候。

一直以來他都很勇敢,有時他會害怕的看著他的媽媽,有時他會緊握拳頭忍耐著,但都是非常配合,不會哭也不會亂動。

他的牙齒最大的狀況是四顆門牙的蛀牙,之所以心甘情願的坐上治療椅,就是為了不要牙齒黑黑的,因為會被同學笑。補好四顆門牙的那次約診,他開心的拿著鏡子一直看自己重生的門牙,他媽媽偷偷跟我說,要回診的前一天晚上,他興奮到睡不著。

小胖弟比較會聽醫生的話,他媽媽都拜託我親自對他下指令,最初是說他不能吃糖果,後來連回家要先寫作業這些都有,因為媽媽也是老病人了,就舉手之勞幫個小忙。

下一次的回診,我問小胖弟有沒有吃糖果,他把嘴唇用力抿緊,什麼都不說。

「他有吃又不敢說謊,才打死不說話。」媽媽在小椅子上笑著說。

再下一次的回診,他一臉自信的爬上治療椅,似乎還掛著微笑,我依然問小胖弟有沒有吃糖果,這次他大聲的說沒有。

「但是他有吃餅乾。」媽媽邊笑邊補充說道。

「這次連餅乾都不能吃可以嗎?」

他點點頭哀怨的看著不斷吐嘈他的媽媽。

治療完後,小胖弟只需要半年定期檢查,便很少到診所了,有一次卻很臨時的跟著媽媽到診所等現場,以往媽媽都會先打電話詢問空檔的。

進診間後,媽媽激動的描述她所看到的一切。小胖弟在快要放學時發現很久以前門牙補的樹脂掉了,放學時馬上告訴媽媽這件事,媽媽淡淡的回應有空再帶他去補,回到家後小胖弟就把自己關在房間,不開燈蜷縮在角落,死都不願意走出房門,也不願意吃晚餐,那個畫面就是一個巨大的悲傷。於是媽媽三口併兩口的把晚餐吃完就到診所排隊了。

重新補完後,那個臭到極致的臉龐,蓋上臉頰肉擠出的笑容,他終於想起肚子餓了這件事。


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受用一生的智慧


作者:姚泓汎



這是一本很硬的書,不像書名那麼侃侃而談的只是一封信,當然對巴菲特而言,走過數十年的高低,依然在世界的相對高點,也許看來是談笑風生,但那些淬鍊多年的智慧也足夠我們咀嚼多時了。

談到投資,腦裡映出的影像大概會是數字堆砌的殺戮世界,而被尊稱為股神的巴菲特,大概也是水裡來火裡去,殺得驚心動魄。其實不然。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告訴我們多樣化的分散風險,一直以來都是無庸置疑的名言,但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卻顛覆現代金融理論的傳統觀念,與其把雞蛋分散在不同籃子裡,不如參考馬克吐溫在小說《傻瓜威爾遜》中的名言「將你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然後看好這籃子」。他不投資自己不了解的東西,不隨著市場風聲躁動,做好完整研究分析,看好它,重壓它。因此,可以對每一筆投資深具信心,無視短期波動,看重長遠報酬。

「比賽的勝利者是專心比賽的人,不是那些盯著計分板的人。」選定投資標的之後,要做的事只有享受生活,隨時盯著股價變化,思考高低價差,殺進殺出,那是投機。如果一項投資必須讓人精神緊繃的比上班更辛苦,那就失去意義了。

2007年,巴菲特和避險基金經理人Ted Seides對賭十年投資績效,獎金是一百萬美金,這個賭局在去年底結束,不過其實在兩三年前Ted Seides就已經公開認輸,巴菲特挑選的S&P500十年年化報酬率7.1%,而Ted Seides挑選的五檔避險基金的投資組合只有2.1%報酬率。

「作為一個投資人要做的事就只有,以合理的價格,購入一家業務容易了解的公司的股權,而這家公司的盈餘在未來五年、十年到二十年將顯著成長。」這樣的公司不多,但如果找到了,就應該大量買進,長期持有,就像他那有名的一句話「如果你不願意持有一檔股票十年之久,最好連十分鐘都不要持有。」

這些做法看似簡單,但是這麼單純的做法卻沒幾人能做到,堅守原則不隨波動起伏的無聊還真的有點難受。

投資市場的哲學,套用到人生其實也是適用的。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懂很多東西,但一知半解最危險,巴菲特告訴我們不要逞強,盡可能走輕鬆的路,這不是一種消極,而是變換方向的積極,很多時候在面對難題時,未必必須去解決它,可議學好怎麼避開它。「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我們集中精力去找那些我們跨得過的一呎低欄,而不是鍛鍊出跨越七呎高欄的本領。」自知之明還有省下最多時間成本常是成功的關鍵。

這本書有九個章節,分別談公司治理、金融與投資、另類投資工具、普通股、企業併購、評價與會計、會計詐術、賦稅及波克夏五十週年回顧與展望。每一篇都是集巴菲特一生經歷的精華,有他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不管在哪個階段,這都是一本適合拿來趨吉避凶的實用教戰手冊和工具書。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小傢伙的日常劇本(十一)


作者:姚泓汎



極度怕熱幼兒冬天的渴望。

「把鼻,夏天什麼時候會來啊?」

「還要很久啊,怎麼了?」

「我真的好想要夏天趕快來。」

「為什麼?」

「因為我真的好想好想吹那個電風扇。」(指)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Daylight》:關於愛


作者:姚泓汎



趁還沒忘了愛先寫下,免得生活裡猖狂的霧霾無理的模糊那些不該被忘記的。這是一部關於愛的中文音樂劇,是關於真實世界裡複雜情感糾葛的坦誠,喧囂城市裡異性的愛、同性的愛、笨拙的愛、狂野的愛、靜默的愛,在名為Daylight的夜店開始,也在這裡轉折分岔。

中文的音樂劇很少,也許市場接受度本就不高,連魏德聖這樣的導演也駕馭不了這塊市場,但用這樣熟悉的文字填進洗腦的旋律裡,更容易把感情給掏出。

坐在日字舞台挖空處,被走位包圍,被歌聲纏繞,真真假假就近到氣息間,彷彿某年某月某日也在生命幕上投影過的一般,在情緒擴散中,恍然想起,是啊,那是自己或身邊從來不缺的故事。愛這個主題其實陳腔濫調了,只是在光影聲韻間,燃起對愛的渴望。

也是這股真實感,催化在心底的感受,那些愛的概念不難,但錯誤我們都在犯。

發散又聚合的劇情說了很多,有人的愛是層層包裹,用感激用生活偽裝,假裝自己沒有愛,其實只是不會愛。有人的愛是不被允許的,不被允許是社會價值的荒謬,而他們屈服於別人的眼光,荒謬的把自己的愛框在沒有光的角落。有人的愛不求回報, 不求回報也是求不到回報的不得不,城市角落裡,一個心跳就是一個故事,然後迴盪的是自己的愛和自己的故事。

陳琦說Daylight很好哭,她哭了五張衛生紙,的確,他們毫無生澀的演出那些似曾相識的故事,裡頭的情緒彷彿要從皮膚迸出來了,但我沒哭,只是感動,真真實實的他或她或自己的故事,說出人們在愛面前的無能為力。

我們都可以懂愛,因為愛是自己定義的,都是簡單純粹的,就像一首歌的歌名「因為愛,所以愛。」只是十年之後, 我們會不會後悔於過去的我們,還認不認得現在的我們?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貳零壹捌


作者:姚泓汎



你給我聽好。1995年,從不知道那個你的背包會載滿紀念品和患難,踩著單車以為背的是燦爛,時光倒流二十年,沒有預感這樣的月黑風高。2005年,走進浮誇的天空,多少迷幻的視野在閃爍,煙味揮之不去,然後怎樣,因為想哭而低頭,卻發現路一直都在。2015年,好久不見的十年後,這陀飛輪擺盪的是心的距離,不如這樣吧,說句對不起謝謝,對不起的是你對過去的內疚,謝謝的是過去對你的淘汰,而如今可以了,即使全世界失眠,你還是能關上床頭燈,擁著穩穩的幸福入睡。給你,2016的你。而我,2017的我,經過了四季,只想對你說,別怕,讓我留在你身邊,都陪你度過,那些夢想之外的醜陋,和醜陋醞釀的黑暗。換季之前,放下現實武裝的沉甸甸盔甲,換上披風,去飛。

年,作為一生的分段單位顯得太短,作為人生的反省刻度又顯得太長,反倒是很好的情緒指數,告訴我們這些不長不短的日子中,都應該有些快快樂樂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