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齒科觀落陽-寂靜的世界


作者:姚泓汎



婆婆已經坐在診療椅上,旁邊站的是看起來只有十五、六歲的孫女,我走進診間後,婆婆轉頭看見我笑了一下,發出了點聲音。

她的孫女先開口說話,說她阿嬤牙齒咬斷了想拔掉,我問婆婆牙齒會不會痛,她頭擺動了一下並且擠出一點聲音,我分不清是點頭還是搖頭。

抬頭看看婆婆的孫女

「阿嬤聽不到嗎?」

「嗯。」

「完全聽不到還是大聲點會聽得到?」

「完全聽不到。」

還沒問出口的是婆婆能不能說話,但從她發出聲音卻不說話也大概猜到。

「那她認識字嗎?」

「不認識。」

「那妳們能溝通嗎?」

「可以用比的。」

「好,再麻煩妳了。」

我讓婆婆躺下,她馬上用手指比了會痛的地方,然後比了一個拔牙的手勢,之所以知道是拔牙的手勢,是看過很多非英語系國家的外籍人士,都是這樣表達想拔牙的,雖然我覺得很疑惑,拔牙從來就不是這麼粗曠的動作,為何大家的反射卻如此一致。

婆婆的牙齒斷了一片,神經露出來了,但不需要拔牙,只要抽神經再做假牙重建就可以了。

我請孫女跟婆婆解釋,她站到婆婆面前比了比她的牙齒,然後停頓了,好像在想些什麼,但卻再也沒有動作,直到我抬起頭看到她茫然的看著我。

「我不知道要怎麼比。」

「所以妳們不是用手語溝通?」

「嗯,只是會比一些簡單的動作而已,抽神經這個太難了。」

那個當下,我想不出任何方式進入她寂靜的世界。

「我打電話給我媽媽看看。」孫女說

在婆婆的女兒同意下,我先開始抽神經了,過程中一直在想要不要把「嘴巴開一點」、「頭稍微側一點」這些話說出口,最後我折衷小小聲的說,只有我自己聽得到那樣。

她其實一直在看著我的嘴巴,當我的嘴巴動了,她會發出一點聲音,即使我覺得沒有,但可能她覺得我進入了她寂靜的世界。

後來,我問婆婆的孫女,妳們能聊天嗎?她說不太能,用比的只能表達一些簡單的字詞,沒辦法表達出句子。

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也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的世界,想起來就好孤獨。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路過


作者:姚泓汎



三年前的太陽花學運後期,天天在立法院附近出沒,當時女兒生病住院,我就在台大兒童醫院12樓,隔著玻璃窗看著對街青島東路一號周圍的一切,衝行政院的那個晚上,帶著一身疲憊在中山南路上跟著人群走,也曾被包圍中正一分局的群眾擋住去路。

那陣子驚天動地的衝突,的的確確一拳打在台灣人習以為常的冷漠上,參與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家的救贖,如果沒有那場學運,或許現在我們仍集體站在傾向死亡那一邊的天平上。

從此議場成為象徵,一個至高的權力,開始有人藉由包圍、攻擊、推翻它,侵占眾人的瞳孔,凌虐思緒,猥瑣的自私猙獰的毫不掩飾,可是這裡什麼都沒有,一幢建築被圍牆欄杆武裝著,還有一層一層刺網拒馬畫出界線,也是無形的深溝,如此而已。

後來幾次事件經過中山南路還有青島東路,大概都是那樣的情況,也不是大家集體厭倦重複不斷的衝撞,而是本質,體制外的抗爭所進行的破壞是為了破壞之後的建設,而且具有共同意識,精準訴求。胡亂的暴力的破壞帶來更大的破壞,然後也不會有然後。

拿著鐵槌敲牆壁,傷的還是手,找根釘子吧。


《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


作者:姚泓汎



這是一本很重的書


書很重,1.9公斤,共1019頁,像一本字典,連索引都有。書頁間也重,重的是歷史,將近一世紀,用真實的人生參與台灣最動盪漂泊的時刻。


這是一本很硬的書


書很硬,砸到腳會瘀青的硬。書頁間也硬,除了台灣的殖民血淚,更多思想主義流變的探討,彷彿回到大一普通社會學的課堂上,重新溫習社會主義,不過對比當時硬啃生澀拗口的專有名詞,這次隨著追求理想不回頭的硬漢的人生來看,好懂了些。


熱血沸騰的一生


史明先生一生在台灣、中國和日本間擺盪,在最愛的台灣出生,在高中階段為了胸中的大志,隻身前往日本唸早稻田大學,接著因為理想投入馬克思主義,到中國當情報員,而後又因看穿殘酷的真相,逃脫回到台灣進行革命運動,被通緝後亡命天涯,再度回到曾經居住的日本繼續革命事業,在1993年終於回到台灣永久定居。


印象中的史明


知道史明先生是近十年的事,來源都是媒體,印象中已是滿頭白髮,行動稍緩,身體偶有狀況的老人家,在許多場合中,默默的在台下支持,對已經是高齡九十多歲的老前輩,想必是相當辛苦的事情,不過如果理解他的一生就了解,對台灣的熱愛及將革命當成一生志業的熱情,絕對足以支持他風雨無阻的出席,那是他的愛。


生長台灣


說起來史明先生的身世和生長環境是相當優渥,所受教育及各種資源,比起日治時期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好上太多,大可照著「勝利方程式」當個醫生,繼續著穩定的生活,但也許流著反日的家族血液,也許天生反骨使然,塑造出強烈的台灣人意識。

到處存在著階級化差異、歧視和壓迫的被殖民地,隨處可見的不公平,在意識萌芽的年齡感染這種毒害,也許是後來對馬克思主義中解放階級嚮往的因素,然而,不容易的是,雖然處在一個階級化的社會,但史明先生卻是在階級中有幾乎和日本人一樣高的地位,即使如此他也沒有獨善其身的只思考一己利益。


留學日本


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反思浪潮中,他承受家中的壓力和到殖民者國家唸政治的壓力,在早稻田大學的幾年中鑽研社會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在這同時也親眼目睹日本帝國主義的猖獗,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早稻田的傳統精神是尊重自由,反抗獨裁和壓迫的,也是這個精神,鋪成他一生追求的路。


投身中共


大學畢業後,因為理想又到了新的國度,參與共產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我去中國,不是單純的為了歷史上的漢族情感或共產主義思想,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必然性。」他是這麼說著,意謂著最終目的仍是將台灣從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只是選擇的方式不同,縱觀史明先生一生,會發現他每個時期所作所為都有所不同,有些甚至大相逕庭,但深思背後的原因,其實都是體貼台灣人民的心。

就像之前所讀的,對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有人支持台灣獨立,有人主張回歸祖國,不管如何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的不同做法,而後來之所以走上台獨的路,也是因為隨著環境和所見所聞調整做法。

在共產黨工作期間,精通地下情報,也打過游擊戰,參與共產黨的事務也走進民間,漸漸揭露殘酷的事實,他所信仰的馬克思主義不存在於中國共產黨,這裡有的是假的馬克思主義,是假解放真鬥爭,假借社會主義之名行獨裁主義之實,也是在這種環境中萌生台獨的想法,這是在信仰及思想上很大的轉折。

在讀到這段時恍然大悟,自己對於社會學的各派思想有很大的誤解,將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等等通通都畫上等號,事實不然。


重回台灣


決心離開共產黨,跋山涉水回到台灣,當時緊接著二二八事件的白色恐怖荼毒著人民,即使是中國國民黨,所帶來的也不是民主自由,台灣依然是屬於階級制度的底層。

在台灣短暫的停留,因為刺殺蔣介石事跡敗露,遭到通緝,因此亡命天涯,在千辛萬苦中再度前往日本。

在那樣的政治氛圍中的,仍然不屈服於權威,以最激烈的手段爭取自由,都可以看出史明先生鮮明的個人風格,以革命的方式達成台灣獨立,在那種時代背景,做這樣的行為,幾乎是把命給賭上了。


逃往日本


史明先生一生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日本度過,當然是因為國民黨的高壓統治下,根本是沒有機會再踏上台灣這塊土地,而即使必須面對長年流落異鄉的孤獨,他還是沒有放棄自己所堅持的事,用他獨特的方式,持續為台灣貢獻。在日本打拼所存下的六千萬,也都花在台獨革命事業,能夠有這種不顧自己,只為深愛的台灣的情懷,令人動容。

打拼生活的同時,仍然持續匯集情報,為了革命做準備,同時也閱讀大量書籍和文獻,花費許多時間寫出「台灣人四百年史」,一本以台灣人的角度書寫的台灣史。


定居台灣


隨著民主潮流一波波湧進,社會開放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語,蔣氏獨裁政權瓦解,也意謂史明先生不再因為過去的事件而有生命危險,在1993年回到台灣,繼續為完成了理想。


我看史明


史明先生的人生,跨越許多國度,用更多驚心動魄串起那些生死關頭,要說這種歷練,恐怕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了,這些熱血沸騰的背後也代表一次次衝撞,包括對體制及對自己。

用將近一百年的光陰親身體驗近代民主思潮的流變,當中有很多失望和挫折,但即使如此也不見他放棄希望,還是一次次的失望中找到新的方向再出發,或許應該說他早就找到心的方向。

為了理想燒盡一輩子的熱情,而且是犧牲自我,成全大我,這是難能可貴的,可能在現代或對這時代的人談革命,顯得空泛,許多體制在進步的浪潮中被建立,早已可以循各種管道改革,不過這無損在過去史明先生為台灣所做的一切。

往後如果在電視上或某個活動場合上,看到這位頭髮斑白、行動不便的天生革命家,會更敬佩他至死不渝的信念。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那些孩子教我的事-對的事就該堅持


作者:姚泓汎



自從教會小傢伙開車要繫安全帶後,她便一直牢牢記著,有時趕著出門,引擎發動車門關上就出發,匆忙間就忘記繫了,她也會在安全座椅上像個大人似的提醒著。

常常無聊測試她,讓她專注在玩具上,偷偷不繫安全還是會被她發現,甚至有次要出門時因為調皮被處罰了,一路哭到車上,發動引擎後,她還是邊哭邊說爸爸你要記得繫安全帶。
對於一些反覆但正確的事,我們常常省略或忽略,也許偷懶,也許輕忽,也許僥倖心態,也許承受壓力,最後不再堅持正確的事。

又好比教會她看紅綠燈後,有次在沒人沒車的情況下,抱著她準備闖過巷口一個約剩十幾秒的紅燈,依然被她制止。

「爸爸,妳不要這樣,紅燈停,綠燈行。」


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齒科觀落陽-診療驚魂夜


作者:姚泓汎



那個晚上的第一個病人,牙齒磨到一半,治療椅開始自己下降,嚇了一跳隨即轉頭看助理,看她疑惑的臉就知道見鬼了,於是開始狂按按鈕,但病人的頭還是一直降一直降,這時病人頭部的水平位置已經通過我兩睪丸連線,幹幹幹,趕快將椅子往後退廷出空間,用左手撐住椅子,好像停住了,再請請助理按她那一側的按鈕,結果椅子還是起不來。

以為就此停住了,不小心把手放開,病人的頭卻又開始下降,慢慢通過膝蓋已經準備進入壞球區了,啊啊啊,Ball,最後位置停在膝蓋下三指幅處,病人頭下腳上,夾著rubber dam,哀怨的穿過我胯下看著我,但我也是驚慌失措,重開機治療椅仍然沒反應,只好請病人先起來換診間,無奈病人是腹肌無力的胖子,在這種姿勢下賣力起身又摔躺回去,位置下滑了一些,啊啊啊,要頭轉了,機警的兩位助理同時出掌從病人背上擊去,終於起身,看著牽絲的口水,我很抱歉,如果下次爽約我我可以理解的。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新的視野看生活


作者:姚泓汎



關於封面


這是一本包裹著略淡於Tiffany Blue的湖水藍綠色,夢幻又典雅,混著一點半透神秘感的書,書名是橫書三列式的排列,分別刻印著「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在封面約左邊四分之一處置左對齊,左下則是以略小的字體直書寫著「顏擇雅著」。簡約的設計傳達出的是,標緻的中文字體在西式風格的顏色上,不衝突的美感。


關於書名


一開始著實被這個富有哲學風格的書名給吸引,經閱讀後知道這是這本散文作品集的其中一篇篇名,就像先前讀過的黑面慶仔,一直好奇的是散文作家怎麼去決定哪篇篇名當書名的,這次則是在顏擇雅社長的臉書上找到答案,書中收了多年來各式主題的散文,唯有〈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這篇寫吃吃喝喝,選做書名純粹是覺得這年頭吃吃喝喝最有商機。


關於作者


擇雅,一人出版社的社長,選書、翻譯、閱讀、寫作、編輯、出版全憑一己之力,出版的書籍少,但每出版就造成話題,在出版業的時代逆流中,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綻放光彩。
初次聽聞顏擇雅社長,是在年初針對總統府春聯是「自自由由」還是「自自冉冉」的撰文,條理分明的論證,引起很大的迴響,而後在多方的辯論下,有些不夠嚴謹之處,也大方承認不足,對於這樣的素養,深感佩服。


關於散文


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思緒不受框架限制的跳躍,讓我直覺的聯想到自由寫作那樣讓思想自在流過,像閒聊般不拘束的述說想法、故事、乃至任何想說的一切,不同的是,在這麼跳躍的同時,作者很自然的旁徵博引,穿插字裡行間,那些部部經典的文學巨作,化作通俗語言侃侃而談,就是這樣的侃侃而談,流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底蘊,從《史記》到《紅樓夢》,再到《文化苦旅》,從《舊約•約伯記》到《哈姆雷特》再到《哈利波特》,中西文學跨越數千年的作品皆收之腦中,書籍、戲劇、電影都有涉獵,不同於一般散文的寫作方式,帶有更多的評論性,也帶有更多的思考性,但卻不覺艱澀。

書中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書寫各種生活議題包括美貌、工作、教養、政治...等,提出大量資料佐證及闡述自己的想法。第二個部分則是分享藏書、讀書、翻譯、編輯、出版的歷程還有其中的酸甜苦辣。第三個部分談論珍•奧斯汀和張愛玲,著重在寫作手法的評論。
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一部分的議題,多半是正在經歷或即將碰觸的,作者所提出的獨到見解非常有故事力和穿透力,自成一套獨特的系統,字字句句都能附上大量有趣的資料做實證,每個人在這些貼近生活的議題上或多或少有些實際的體驗,因而形成自己的想法,也許是跟隨主流的,也許是表面的,也許是不完整的,兩相對照之下,能補足一些不足的想法,也能開創新的思維。

例如在〈五種工作與一種怠惰〉中,以翻成中文都叫職業的五個英文單字:  job 、  career 、   occupation 、   profession 、  vocation 來說明工作對應於生命的五個層次,從字的起源和原始字義及衍伸字義開始探討,區別出對工作的認知,讓人想起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標記著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的五層金字塔彷彿存在其中。比起勵志又哲學的大談特談生命境界、昇華自我的理念,這樣的切入點實在有趣,從文學出發,走著心理學和科學的路,最終到達哲學,看似迂迴,實則充實。而最後以一種怠惰反向加強自己層層堆疊的的描述,更是令人拍案叫絕。同樣的筆法也見於〈五種聰明和一種最笨〉。

另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讀書不該學豬八戒吃人參果〉,如同篇名談的是讀書,而豬八戒吃人參果指的是《西遊記》第二十四回中,孫悟空和沙悟淨吃人參果細嚼慢嚥,但豬八戒囫圇吞棗,不知其味的橋段,帶出現代人求「快」的盲點,時間是公平易量化的,所以習慣以效率論成效,而在迷茫時代的人又總是害怕落後,於是醉心於速讀、快速學習這些講求速度的方式,而忽略了看清本質和目的的重要性,很多人讀書只為了讓讀過的書單洋洋灑灑,而沒有用心體會讀書過程中的美好,這不只在讀書是這樣,好比旅遊,也有人忙碌於拍照、打卡、分享,沒有享受,沒有體會,當了一個某某某到此一遊的人。

作者的觀察力和針砭力,提供一個高倍視野在顯微鏡下去分析我們日常碰觸的小事,即使與主流的價值觀相互牴觸,還是能開放的討論,清晰的論述,不強行說服,文字看起來是溫柔而剛毅,但即使她的筆是如此銳利,卻也不覺得是苛刻傷人的,反倒是能引起反思的。

讀《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猶如研讀論文,還是等級較高的  Systemic review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也是一篇篇好的研究,這些研究都有自己的背景,來自某個時代某個地區的特殊性,賦予作品本身不凡的價值,用以套用在現代的生活中,以前人的經驗來讓生活的的層次更加鮮明,透過客觀的觀察和驗證,從不同時空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

在這同時也發現,自己的腦袋僵化的,視野是狹隘的,原來思考是可以這麼有深度,視野是可以這麼有廣度,深度和廣度架構出一件事的立體面,令人玩味。經由顏擇雅社長的筆,看見的是如此多面貌的生活。


關於後記


也是關於寫作,可以從模仿開始,或說從閱讀開始,然後欣賞,一心嚮往才會去模仿,接著風格探索,每個人終究有自己的靈魂,而別人的靈魂亦是取代不了的,在找到之前,寫寫寫絕對是練筆的最佳方式。因為喜歡寫作,更加認同。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小傢伙的日常劇本(五)


作者:姚泓汎



場景:陌生中年男子、小傢伙和我在候診區候診

「爸爸,好臭喔,是誰放屁那麼臭?」

「我不知道,不是我。」

「是隔壁的阿杯嗎?」伸出食指指著正在看手機的阿杯

阿杯抬起頭,眼神交會那瞬間,空氣都凍結了。


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大人學-第一次閒聊就上手的系統化做法》


作者:姚泓汎



大人學


沒上班的週四下午,參加了第一次的大人學講座,每次在樓層高的教室上課,總覺得空氣比平地上又好一點,佐以姚詩豪老師細緻滑順的聲線,輕鬆度過午後。

對有社交障礙的我來說,第一次閒聊就上手的系統化做法,真的是很特別的存在,很訝異連聊天這麼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也有這麼多學問,要當個成熟的大人真不容易啊!

聊天,其實是一種調頻


到星巴客點咖啡,店員問姓氏,如果說我姓「姚」,會被寫成「堯」,後來改說「女兆姚」,會被問「蛤?」,最後演變成說「姚明的姚」,然後默默擔心當大家漸漸不認識姚明時我該怎麼辦?

這簡直是姓姚的人的原罪和必經之路,只是我比姚詩豪老師少了一個「姚黛瑋」階段,不過也證明了,調頻跟年紀無關,哈哈。至此我被調頻成功。

閒聊也能讓人生際遇不一樣,是千真萬確的,對的閒聊會以優雅的姿態,置放生命昇華的契機,如影隨形。


就此閒聊


我們都太過高估自己的戲份,勉強演了生疏的獨角戲,偶然移開自己,將對方放在聚光燈下,才成了自己的主角,而享受彼此的風采。

然後,可以直接套公式,可以列矩陣推演,寫意的計算人際關係的應用題。

心就這麼一回事,鑲上一扇門,有的要推,有的要拉,有的橫向,有的感應,有的上鎖,有的敞開,記住,不要踹門!一定會有溫柔進入的方法。

要聊的事太多了,就聊天吧!